初始卢梭还是在高中历史课本中,彼时还不懂得卢梭思想的精髓所在,更无法理解“人类不平等的根源是私有制”这个观点为何会对后世造成如此深刻的影响,甚至于课本上给出卢梭关于人类不平等起源的论述,直接影响到了法国大革命的爆发。到了现在,有机会拜读这本旷世巨作,心中的疑惑才得到了解答。

卢梭的创作背景是18世纪的法国,君主专制下的政治腐败,天主教的神权统治和文化专制加剧了社会苦难,而随着大工业生产时代的来临,资产阶段开始萌芽,自然科学领域的发展推动了思想萌芽。或许是卢梭的思想太过于超前,又或许是文化专制下的欧洲无法接受如此激进的思想,卢梭为应第戎学院的征文而作的论文在当时并没有获得太大的响应,甚至伏尔泰对这篇著作讥讽不已,称其是“反人类的新著”。值得玩味的是,在卢梭死后的11年法国大革命爆发,君主专制被彻底推翻,或许早在卢梭写下《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时,就已预见了这场颠覆性革命的爆发。

卢梭认为人类存在两种不平等:自然或生理上的不平等;伦理和政治上的不平等。第一种不平等是人类先天存在的差异,而第二种平等是人类后天发展而来。卢梭在本书中对这两个观点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可以看出他本人对自然状态的褒奖和对文明社会的贬抑。卢梭认为,人类文明的进步恰恰伴随着淳朴感情的消失和道德的堕落,这也是他流传至今的经典理论,即人类每向前发展一步,不平等的程度就加深一步。

在本书的第一部分,卢梭坚持自然状态是一种理想状态,这一状态下的人类都处于野蛮人或者野兽的状态。但巧妙之处在于,卢梭以此为鉴,通过这面镜子,我们可以看到在人类漫长的发展史上,失去了什么,放弃了什么。卢梭本人在赞扬自然状态的同时,并没有让我们回归自然状态,他只是强调人类从自然状态向社会状态的演变中,丢失了很多宝贵的特性,如自然状态下人类的简单纯真,与社会状态下的人类进行比对,后者追求私欲让人类不平等根深蒂固,这点让人着实欷歔。在自然状态下的人类,因具有“自我完善化能力”而不同于自然状态下的动物,人类可以根据环境的变化而演变出新的生存技能,这点让他们可以独立生存。在原始社会,资源的配置矛盾远没有那么激烈,他们之间的不同,仅仅在于生存方式的不同,我们后世所认为的差异在自然状态下也是没有用的。自然状态因缺乏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依赖导致奴役关系没有出现,无拘无束的社会,最强者的法则也失去了存在的价值。而奴役关系的出现,印证了私有制是人类不平等的根源。卢梭的观点与当时的主流观念背道而驰,不同于霍布斯等人认为野蛮人充斥着人类所有的原罪,人类处于战争状态,每个人都想统治、支配别人。卢梭认为野蛮人缺乏活跃的欲望,又受到怜悯心的约束,野蛮却不凶恶,因为他们对善恶的无知状态导致了野蛮人选择自我保护而不伤害他人。原始状态下的人类,情感单纯,而最先产生的情感便是卢梭所说的“同情心”。卢梭将野蛮人于动物类比得出了这个结论。有趣的是,卢梭还引用了一个哲学家事不关己道貌岸然的形象,辛辣的讽刺让人忍俊不禁。卢梭通过生理、智力、精神三个方面对于自然状态下的人类追根溯源,观点新颖而辛辣,自然状态亦是卢梭所追求的理想状态。

深夜读毕卢梭关于理想状态的论述,原始社会的人类在我心中有了一个全新的形象:他们勇敢坚毅、他们孤傲独立,对善恶的无知让他们绝不奴役支配,也不会伤害彼此。在历史的慢慢长河里,我在时间的这头仿佛能看到千年前的一隅,看到他们矫健而孤独的身影。想必写下这些文字的卢梭,心中也有一颗孤傲的灵魂。

卢梭在第二部分进行了对社会状态下不平等的论述,随着人类的发展,出于对自身生命和财产的保护,以及对同类怜悯情感,人类之间的依赖关系不断加强,形成了我在第一部分所提到的奴役关系,至此完成了自然状态向社会状态的观点转变。演化进程中产生了人与人之间互相品评的“意见”奠定了不平等的基础,正如卢梭所言,“人们一开始相互品评,尊重的观念在他们的心灵中形成,每个人都认为自己有被尊重的权利。”尊重需要稳定的秩序保障,这种秩序使不平等进一步固化。得到尊重就需要追求高人一等的体验,不同于原始社会,在第二阶段级社会状态下的人类追求远高于自己需求的财富,目的仅仅是受到高人一等的尊重。从而,随着私有制的发展,财富多寡就成了人类社会最大的不平等之一,因为财富为人类等级划分提供了一个相对可靠安全的标准。在原始状态下,野蛮人有选择接受和服从的自由,这种自由并没有随着形而上的改变而消失,不同的是,在社会状态的人类带上了枷锁。正如卢梭的另一本著作《社会契约论》中所说,“人生而自由,却无不在枷锁之中”不平等正是这种人与人之间的从属关系——奴役枷锁。为了维持社会的基本“稳定”(此处所说的稳定只是非战争状态下的社会环境),人类建立一套辨别是非的法律法规、道德标准以及国家机构,然而这些看起来理性有序的产物实质上是富人阶层进行统治的工具,其目的在于帮助富人阶层占据更多比例的社会财富。新产生的政治机构其实的混乱无序的,当混乱已经不能忽视的时候,公共权力才出现,社会激烈的矛盾演变也在推动着社会的前进与发展。

我认为,卢梭真正批判的并不是君主专制下统治阶级的奢华腐败,人类不平等的固化,而是在这些现象背后,人类本真的消逝。就人类带上的枷锁来说,戴上枷锁又摆脱枷锁的目的是为了给其他人戴上枷锁。自我完善是不可否认的价值追求,令人遗憾的是,在追求完善的过程中,失去了原本的淳朴情感,为了获得尊重,戴上别人意见的枷锁。卢梭以自然状态为鉴,社会状态下的丑陋和不堪无处可躲。卢梭感到失望的是,明明人类可以选择摆脱那些枷锁,可以保持心之所向的纯洁,微妙之间,枷锁还是套到了脖颈之上。

第二部门卢梭更加深刻的印证了他在论文开篇提出的观点:人类每向前发展一步,不平等的程度就加深一步。面对不平等程度的加剧,他提出了自己的政治意见,“反对专制暴政和财产私有制,宣扬人民主权,主张人生而平等、自由”。卢梭并不主张回归自然状态,只是借原始状态的淳朴文明给予现代人一种警醒。卢梭目的是规劝现代人类反思当下文明,不要被眼前的纷扰困住,去追求内心的本我。

当然,卢梭也构架了现代社会中他所追求的理想状态:第一,国家实行民主政体,人民即是国家主权的享有者;第二,法律举足轻重,维护着一个国家的稳定,公民行为受其约束。卢梭提出的法制并不是为了惩处公民行为,而是在事发前就对公民行为进行约束,是为了惩处罪恶的欲望而设置法律;第三,正如我上文所提到的,卢梭目的在于让现代人进行反思,回归一种简单平和的生活状态。在卢梭的以上观点中,有很多都是十分超前且大胆的,他指出当权者的虚伪和欺诈,对于权力和利益的不平等分配让人类之间加深了奴役关系——不平等的基础,如此,循环往复。

而我也产生了自己小小的疑问,卢梭的政治理念是完全可行的吗?

首先我们要先看到卢梭对于自然状态的推崇,甚至在他的理想构建中,人类应该遵循一种原始的生活方式,摒弃科学和文化带来的不便之处。但时代的发展总是明暗并存,有突破势必带来牺牲,自然状态下的优势基于资源的易得和未开化的人类的无知,卢梭所追求的形而上太过于理想化,在当时时代的风口浪尖上似乎并不可行。这种观点是否只是卢梭为了引出他对私有制和民主政治而得出的呢?值得肯定的是,卢梭对于原始状态下人类美好人格的呼唤是让人非常动容的,这个部分我非常的喜欢,甚至在我心中形成了一套特有的价值观念。

其次,卢梭提出了私有制这个罪恶根源,也看到了人类丧失本真带来的社会弊端,甚至指出了统治者与公民之间的契约是虚伪具有欺诈性这种的尖锐观点,要想实现共和就必须重新签订契约,但是重新签订违约就能实现他心中的理想状态了吗?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资本主义蓬勃发展,而这一切的发展源头正是卢梭所诟病的私有制。我们也可以看到,资本主义发展带动的全球化和物质资料的丰富,可谓是一场颠覆性的革命,人类生产生活方式的变革使其过上了更好的生活,这种观点在当时显然是难以实现的。

《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应该是我第一本完整阅读的西方哲学巨著,从一开始的晦涩难懂,到后来思路逐渐清晰,甚至看完整本书我会去思考,这个过程体验十分美妙。跳出时代背景,跳出种种局限,卢梭笔下的原始状态让人心生向往,我也会试着去追寻心中的祥和之乡。

卢梭在那样的时代背景下写下了这篇颠覆性的著作,让人不得不得感叹,他就像从风里来的人,不属于大山。

 

0 0 投票数
喜欢这篇文章吗?
订阅评论
提醒
guest
0 评论
内联反馈
查看所有评论
你也许会喜欢
阅读更多

2020.1.30

距离上一篇博客的发表已经过去八个多月了,说说最近的一些想法吧。